提要:汤一介先生指出,儒学要现代化,必须先研究其基本精神,即理想主义和人本主义,二者结合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的道理,在于获得真善美的境界。
如果他们有一方明白了人生的真相,他们就打不起来,因为解脱了的人对任何一个仇人都是平等对待的,不但会坦然承受对方造成的伤害,而且会反过来怜悯他、救度他。佛教则认为,如果不明白万法皆空,则世间的一切受无非苦受,理由下面再说。
我们可以说,这个女弟子因深观人命无常而得度了。地狱界的善知识佛教称为菩萨一阐提。佛教的最高戒律是菩萨戒,这种戒律要求持戒者的心时时刻刻与佛教追求的中道保持一致,只要一念偏离中道就是犯了戒。至于不苦不乐受,佛教是从诸行无常这一事实来阐明其苦性的:尽管这种受不能纳入快乐或痛苦的范畴,但它们与前面两类受有一个共同点,即他们都是无常的,只要对其产生执着就会痛苦。举个例来说,有个得了癌症的人,医生说你只能活半年了,他吓得回去两三个月就死掉了,甚至是十天半个月就倒了,因为医生的一句话击跨了他的整个精神都,而他的肉体也就随精神转得更快了。
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?因为他有了精神的免疫力。佛教认为这个观点至关重要,因为如果只看到生命的无常,没有看到其根本性质是空性,根本没有任何对象可以占有,仍然会生起执取心,而只要有执取心就会痛苦。后者系感性生命之我,为私欲执着所缠蔽,即是生死无常之小我。
(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136页)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,感应之几为人心之一点灵明,虚灵明觉而为万物化育之机窍。此正不必远求百年,即一念之间,一起一灭,无非生死心造孽。(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827页)进言之,生死并非由神灵或命运所支配,而能为自我所主宰与超越,所谓:乾坤由我在,安用他求为?千圣皆过影,良知乃吾师。阳明关于生死在昼夜间的对话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关于人命在呼吸间的说法。
当得失荣辱统统放下时,事变不能惊,利害不能夺,其死与生,有不足累者也(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1868页)。第二重为事上磨炼,以磨灭小我之习气固蔽。
何谓心?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。由此可见,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,并非片面追求自我的解脱,而是具有深沉的伦理义蕴。⑤在他们看来,只有对死亡进行深度的探索,才能发现生命的真实价值。然若其陷溺于私欲执著,则为生死沉沦的躯壳之己。
⑨ 在失意于道教的长生不死之说后,阳明又曾溺于佛教心性之说。若能体证之,则能超脱生死。阳明感叹生命之迫隘,等灭没于风泡。所从之小体,即是小我。
(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1234页) 经由龙场大悟,阳明生死的困惑得以完全解除,其生命的存在亦得以彻底通透。但是,此种工夫还只停留于意识层面,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小我之习气,所谓: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,终不能绝去,遇事依旧滋长。
更为重要的是,阳明以体证万物一体之仁为鹄的,将个体的生死超越与众生的身心安顿乃至家国命运相联,主张以刚健有为的精神,克服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局限,共同迈入大化流行之境。我们或许可以认为,所从之大体,即是大我。
小人因为私欲执着所遮蔽,故一体之仁有分隔隘陋。同年,在潮音阁讲学静坐,曾有诗感怀:静后始知群动妄,闲来还觉道心惊。阳明又云:夫精藏神守则太和流,神守则天光发,累释则怡愉而静,机忘则心纯而一:四者道之证也。这心之本体,原只是个天理,原无非礼,这个便是汝之真己。(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698页)次年,因厌恶俗世之才名驰骋,阳明告病归越并筑室阳明洞,探究仙经秘旨,学行导引之术,自谓尝于静中,内照形躯如水晶宫,忘己忘物,忘天忘地,与空虚同体,光耀神气,恍惚变幻,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,乃真境象也。为什么儒家的圣贤之学,亦可以有长生不死之功?这是因为,三家之所指,皆归于一心:大道即人心,万古未尝改,长生在求仁,金丹非外待。
阳明于龙场大悟的一大机缘,即在于他自觉生死一念尚未觉化。因此,小我只是一种虚妄的执着。
(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1087页)个体之现实生命,虽有顺逆不同,然终将走向终结,在这个意义上,死亡乃是小我不得不承担的必然性。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,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(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1015页)。
念有往来,念者二心之用,或之善,或之恶,往来不常,便是轮回种子。(《正蒙·乾称》)在他看来,只要尽到世间伦理之责任,死亡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
③吴光、钱明、董平、姚延福编校:《王阳明全集(新编本)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0年,第1234页。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,故上下与天地同流。概言之,阳明所谓的真己,即是心之本体,与天地万物为一体,开显、主宰着天地万物。在一点灵明的神感神应中,我与天地万物氤氲化生,其间并无自他的分别与对立,正所谓: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也。
天地本无有心,而以人心为心,故心能主宰天地。(13)考察此小我,有着三种特征
但是我发现,恰恰是在戒律里面,有特别丰富的关于生活的一些具体的事情,比如包括一些疾病,医药,有一些特殊的疗法等等,这些在戒律里面是最丰富的。夫妻之间怎么处理好关系。
现在我们很苦恼的一件事不是雾霾吗?那佛陀在佛经里面,有没有讲到雾霾啊?我们也可以去查一查。本来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,佛教的大众化和社会化,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
这一事业与习总书记所提倡的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。以在家居士来说,如果不读律——有一些只允许出家人读的律,不读论,光是读佛经,只有四百多部。我们这个时代呢,可能有很多和中国古代的祖师们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。读,并不难,要解,可能还需要很多的法师、学者、专家来参与。
二祖是达摩祖师的传人,达摩祖师从印度到中国来,二祖是接续他法脉的最重要的弟子。比如说四分律,四分律的广律是六十卷,我们读的戒本字数并不多,但是广律的字数就很多了。
现在我们发动大家来问经,就是希望大家带着我们的问题,带着我们的疑惑,带着我们对某一方面的兴趣,我们一起来向佛经请教,向佛经叩问。古人比喻就像洪钟一样,钟一叩就会响,那么我相信,只要我们去叩,去问,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的、与我们的修行生活有关、与我们的兴趣点有关的各种各样问题的答案。
佛学辞典,它的头绪是佛学概念、名相,比如说三昧,戒定慧等等这些名相。所以,二祖慧可在我们邯郸成安传禅弘法的时间最长。